
我妈今年刚退休,目前每个月退休金1800多元。前几天,她一位朋友来我们家里,跟我妈聊起退休金的事情。
然后,我妈跟她朋友都很好奇,这退休金到底是怎么算的呢?为什么有的人交的时间不长,但是退休金多,而有的人交的时间很长,可退休金还是很少呢?
于是,我就拿我妈朋友的个人资料,跟她们详细讲了一下退休金的计算方式。
我想很多退休的老年人,都对如何计算退休金非常感兴趣,因此今天,我就来详细跟大家聊一聊这个话题,教大家计算养老金。
我先说一下我妈这位朋友的基本情况:性别男,坐标福建省,年龄60岁,1988年5月参加工作,缴纳31年社保,目前个人养老金账户是8万多元,2023年5月退休。
我们都知道,养老金组成部分有三部分:个人养老金账户,基础养老金账户跟过渡性养老金,接下来让我们一个一个来计算。

一、个人养老金账户。
先说计算公式,个人账户养老金=个人账户总额÷计发月数。
现在的计发月数是,50岁退休计发月数就是195,55岁退休为170,60岁为139。
所以,我妈朋友的个人养老金=80000÷139=575.54(元)。
二、基础养老金。
接下来,让我们来说一下基础养老金。
基础养老金=养老金计发基数*(1+个人平均缴费指数)÷2*缴费年限(含视同缴费年限)*1%
想要计算出基础养老金,我们得先弄明白什么叫做视同缴费年限。
大家都知道,上世纪90年代,我们国家的企业才开始进行养老保险缴费制度改革,也就是在此之前呢,大家有交养老费,但是以前称为“劳保费”,这些钱是没有进入个人养老账户的。
举个简单的例子,比如我妈这位朋友是1988年5月参加工作,他所在的企业在1992年5月开始实施养老保险缴费制度,那么在1988年到1992年期间有4年时间,他依然在工作,有交劳保费,所以这4年就叫做他的视同缴费年限。

说得更加直白点,视同缴费年限就是养老保险缴费制度建立之前的工龄。
所以我妈这位朋友总的缴费年限就是:31+4=35(年)。
计发基数的话,我们查到数据为7238元,个人平均缴费指数不知道,按大众值0.8来算。
那么,基础养老金=7238*(1+0.8)÷2*35*1%=2279(元)。

三、过渡性养老金。
因为我妈这位朋友,有视同缴费年限,所以就会有过渡性养老金。
所谓的过渡性养老金,其实就是给在建立养老保险缴费制度之前工作的人的一种补偿。
过渡性养老金=养老金计发基础*本人平均缴费指数*本人视同缴费年限*过渡系数。
福建省的过度系数是1.3%,不同地方的过度系数是不一样的。
计算得到:7238*0.8*4**1.3%=301.10(元)

综述:
把上面计算的三个数据加起来,就是总的养老金了。
养老金=2279+301.10+575.54=3153.64(元)。
可以看出,我妈这位朋友的养老金不是太多,但是也不是太少,处于中等水平,日常生活开支刚刚好足够用。
总的来说,养老金的计算是非常麻烦的事情,很多数据我们个人是不知道的,所以我以上计算出来的数字,也只是一个大概数字,并非准确数字。
个人养老金其实也没必要去计算,现在有很多个人养老金测算计算器,你只要把关键数据输入进去,就会帮你计算出来了,非常方便。